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08-12-23

以下文字转自:《爱美之家·IT业界

文/苏湘迅

 
这几天,北京的冬天,有点冷,但就在这寒冷的冬天,新浪与分众,就在昨天晚上,开始了新的蜜月…..
如同冬天里的一把火,在金融危机正困扰我们的时候,在2009即将到来的时候,新浪和分众,虽然不知道有多长时间的接洽。
在2008年初的时候,微软和雅虎的合并也是搅拌得纷纷扬扬,但新浪和分众的“合营”,现在还看不出来如何……
新浪和分众的合并是否涉嫌反垄断呢?
这个现在也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新浪和分众合并后,是比较强大。从去年的某季度的财报来看,新浪急需补充新鲜血液…….

 

新浪新人事布局和战略成为关注重点

 

新浪不再是原来的新浪么?从制作内容上看,还没有多大变化,但从传播途径上看,新浪有了新的出口,同时,江南春,曾经的分众无线,被指短信门事件,也会因为和新浪的合营,或许得以新生。

 

当然,到底是分众攀上新浪,还是分众是新浪的大股东,分众的高层何去何从,还是按部就班,这些或许都将成为新浪和分众合营后的新眼球。

 

不过有一些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中移动在邮箱、飞信上的部署,正在图谋无线和有线的新蛋糕,百度用李一男?Google也没有善罢甘休,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在搜索、视频、多语言等领域等在部署新的战略……
期待新浪与分众“合营” 这把火越烧越旺
新浪和分众,合营,很好,很强大?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不过,会给中国的并购业务带来新的春风,这个冬天的一把火,会烧出一个新霸主么?或许有更多的火把在这个金融海啸波及的冬天烧起……

 

新浪与分众的“合营”,毕竟给我们上了一堂资本并购的课,谁能借这个火取暖?烧给华尔街看?大洋彼岸曾经的AOL合并时代华纳,现在看来,正在新浪和分众间上演……期待这个火越烧越旺。
转载声明:本文系原创,仅代表个人言论,与任何官方或非官方组织无关,文章欢迎转载。
转载前请联系作者授权:

MSN:js20081#hotmail.com
QQ:355598289
Email:jssxx#163.com
(请将#换成@)

2008-12-19

以下文字转自:《爱美之家·创业版

2008年12月18日下午,偶参加了百度先锋论坛,其间IDG副总裁陈洪武做了题为“冬天对投资来讲是大好时机”的发言。

这是第12届百度先锋论坛,主题:全球经济寒冬下的互联网市场—挑战、创新、资本。

下面是陈洪武发言的摘录:

现在看金融海啸下的冬天,确实有点残酷。所谓的冬天就是很冷的时候,所谓的大好时机,站在投资人的角度上,就是可以大杀其价…..从这点意义上来看,是好时机。

坦率讲,既然是冬天,市场上的钱肯定就少了。从创业者角度来看,冬天就是冬天,应该不是什么特别好的时机,因为这时候去找投资人拿钱,无论是数量上,还是价格上,从谈成的难易程度上,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在经历了2007年和2008年上半年的泡沫后,使得很多企业家在心态上有很大变化。

最典型的例子就像我们在2007年的时候,去找企业谈,基本上很多的企业开价是低于两位数的PE不要找我。因为那时候稍微的好一点的公司都有投资人围着,在投资上都是急忙忙往企业里投钱,这使得很多的企业主信心非常爆棚。

对企业的估值,企业未来的成长上,都有一个过高的估计,实际上这个也是和中国的A股的泡沫基本上是同步的。当今年A股的泡沫破裂后,继而进入全球的金融危机以后,整个经济的运行相对进入了一个比较低迷的时期。使得现在很多的企业家,对于未来的估计,陷入到另外一个方面。就像一个中板,从这边转到了最低的时候。现在市场上到处充斥着这样的情绪,无论在互联网上,还是在各种传媒上的,就是关于今天的危机和海啸等等金融危机的词。

其实企业大可不必这么悲观,经济发展都是周期化的,有高有低,中国历来讲究阴阳调和。当一个极端走到头之后,必然走向另一个极端,经济的这种周期,不管是世界上,还是对中国来说,历史性的数据已经证明,它就是一个周期性的反复过程,也是一个呈现螺旋式的上升过程……那种永远乐观,永远向上的这种可能性,应该是没有的。

去年,或在今年上半年非常乐观的情况下,有很多迹象表明,世界经济会发生大的问题,泡沫会发生破裂。实际上有很多的企业家也一直在警告说这个问题,但这个声音被很多的乐观的预期给淹没了;反过来,现在悲观的情绪也笼罩了市场,使得很多的投资人,很多的企业,对未来又产生了过分悲观的情绪。这些其实是不必要的。

事实上,金融危机实际上影响的只是钱的流动性而已,只是钱还在。就像股市,就是一场博弈的游戏,钱只是从我的口袋里转到了另一个人的口袋里,绝对的钱还是在的。

现在投资人不敢投资的很大的原因就是对未来的信心不足,这个信心不足不是我们某个个人能够解决的,需要由政府引导,很多企业家一块来共同合作的这样的一个过程,只有大家对未来经济有信心之后,大家敢去投资了,敢去花钱了,这个经济才能够真的好起来。

从宏观角度来看,我们(IDG)目前没有能力来改变宏观态势,从我们一个机构的角度来看,我们也是势单力薄,没有办法在多大领域,多大角度去改变,但从投资角度来看,在市场低迷的时候,在大家信心比较差的时候,这时候往往是投资的好时候。

在2000年,2001年的时候,IT泡沫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IDG当时主要的投资是在互联网领域,当时泡沫破裂以后,很多公司也受到了很多影响,当时我们也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但我们对当时我们所投的企业给予了很好的关怀,很好的支持,现在回顾下,恰恰是在那个阶段所投资的企业赚了很多钱,这经常是物极必反。

对于IDG的投资策略来讲,我们基本上会秉承我们原来一贯的方法和作风,即使在现在市场比较低迷的时候,我们依然在非常积极地寻找投资机会,我们也非常欢迎在座的各位,如果有融资需求的时候,可以来找我们,我的意思是,大家要坚定信心,钱还是有的。

最重要的一点是,大家要对未来有信心,对未来企业自身发展有明确的战略规划,有个好的运营安排。这样,在艰苦的时候里头,能拿到钱,那么对你未来得企业的发展就会有一个很好的促进和基础。当春天到来的时候,你可以跑在最前面。

(本文系陈洪武先生演讲主要内容,陈国华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2008-12-17

金融危机冬天,财付通真的可以赚点零花钱?


文/苏湘迅

财付通何许东东也?其乃腾讯(QQ)旗下的在线支付平台,用QQ除了沟通交流外,真的还可以赚点零花钱?

随着博客媒体化、社区化、个性化价值的不断深挖,博客如何商业化成为众所关注的热门话题

自从2005年博客、视频、社区为代表的Web2.0风潮逐渐席卷整个中国互联网行业以来,创新互动”对于互联网发展来说,或必不可少。无数新型社区网站风涌而出,但由于缺少成熟的商业模式、缺乏直接的赢利点,这让许多社区类的互联网企业(网站)面临生与死的考验,死掉的或被关闭的不计其数。

2007年,中国网民在使用Web2.0 服务时,已经体现了相当的互动性。约有44.1%的被调查者表示经常在他人的博客上留言;有46.8%的被调查者曾经上传过网络视频等等。互动性的逐渐提高和加强,必将推动基于互动的网络营销。

据悉,“零花钱计划”正是建立在对Web2.0 营销深刻理解基础之上的一种新兴商业模式。

在金融危机的冬天,在大家手头都不太阔绰的时候,在线支付平台财付通,近日推出好友间口碑营销渠道“零花钱计划”。

网友只要告诉其QQ好友,财付通所提供的优质商品和服务,在其好友购买成功后,即可获得零花钱。

据介绍,在零花钱计划第一期,零友们暂时只能将商品自动展示到自己的Q空间进行推广,后期将提供适用于各大博客、论坛等场所的代码自动生成功能,预计未来零友们的推广将无处不在。

业内人士指出,该计划为国内博客网站和SNS社区网站商业化突围提供了创造性的出路,财付通有可能成为率先打造web2.0新赢利模式的平台。

在零花钱计划中,零友挣来的每一分钱都对应于现实生活中某一个人的消费。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全新的生态环境,Web2.0网站实现由虚拟社区向精准营销平台的转变。

这种创新对中国的社区网站将催生新的“出路”,适时将虚拟与现实结合,比如在虚拟社区上提供地域性的真实服务,则web2.0的商业价值就会得到展现。

业内专家指出,在当前金融海啸下,对于国内各知名博客网站与博客主来说,零花钱计划有可能为他们提供了另一种赚钱之道。

2008-12-02

以下文章转自:《爱美之家·读书版

网瘾“精神病”出炉标志当前学术泛滥成灾
–对网络成瘾被列为精神疾病的几点质疑

 

文/苏湘迅
北京军区总医院陶然称他四年对3000多人进行研究之后就得出一个结论:网络成瘾跟赌博成瘾和酒精成瘾一样都是精神疾病。他又说:不要把所有长时间上网的人都列为网络成瘾者。大约10%的年轻用户有网络成瘾综合征,其中70%是男性。
他还以他女儿为例,对他女儿的网络游戏进行试验,发现网络游戏很迷人,吸引他玩了几乎整整一夜。然而,跟毒品不同,网络不会产生依赖性,接受治疗的人大多数能治好,他说成功率在70%左右。
网瘾话题再次浮出水面,在经历几年后的拯救行动后,这次是出自著名的军区总医院,不知道北京军区总医院,有没有军转民,为何不从共产主义出发,降低网瘾者的治疗成本呢?或者国家或者游戏企业各出三分之一,这样网瘾者出三分之一的费用呢?
当然张书乐直接指出了问题所在,这些标榜网络成瘾的鉴定者们,是为从网瘾治疗者身上获得巨额的利润,一个不再成瘾的网瘾者成为“正常人”后,要花费数以千甚至上万的人民币,而在当前金融危机到来之际,界定网瘾为精神疾病,颇有趁火打劫的味道。
原来这个标题想写成这个样子“对网络成瘾被列为精神疾病的几点质疑”,然而再深入想想,是陶然实在不懂互联网。网络游戏在互联网里,正如大海里的一滴水一样。按照陶然的理论,互联网上好多问题都可以是“精神疾病”。
其实是陶然们为了一味治疗而卖的药,其实陶然们不懂互联网者的心理。按照陶然们的理论,未来80后,90后,2000后们,使用网络的人越来越多,网络精神病将源源不断,那由此带来的民事或刑事上的对他人或公共财产的伤害是否负法律责任呢?
网络游戏成瘾的主要原因是责任意识缺失,其背后的主要根源是部分网瘾者的家长无时间管孩子,放任之。学校对网瘾课程的关注不够,认为网络是祸水,对网瘾问题如同性问题一样,总是回避,最终导致学生自身不够。。。
如何对网络游戏说不,对很多人来说,确实比较难,网络游戏如同烟酒一样,如何把握一个度?这个对游戏者本身来说也是个挑战。挑战背后的根源是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依赖心理的突围。
“精神病”,从医学上讲,就是相对正常人的不正常人,但放在网络上,还没有哪个国家说,因为上网过长,沉迷网络而成瘾,一个不懂互联网的人,居然对着互联网玩起了大棒,怎样怎样就是精神疾病。
照这个说话,Google,QQ,盛大,网易,新浪等公司领导岂不是都是制造精神疾病的源头?
治好了几个沉迷网络游戏的,就说网络成瘾是精神疾病?这个很荒谬。有网络成瘾只是说这些人对网络的依赖比较强,但有的人是因为不得不工作,比如门户的网络编辑等等,但有的人是在玩游戏。
用那句话来说,有的人是在做互联网(包括新闻信息加工等),有的人是在玩互联网(娱乐),有的人是在用互联网(电子商务),而网络游戏充其量只是互联网娱乐的一小部分。

众网友,有十年网龄的网友中又有多少得了网络“精神病”呢?这些人在实践着网络的应用价值,创造网络对社会发展,对社会和谐的贡献。而由劲舞团等游戏系列引发的痴迷网络只是极少数人过度依赖网络,只是实现的娱乐价值,因娱乐而病?这个网瘾“精神病”的出炉是否标志当前学术泛滥成灾呢?还是用潜在的商业化的烙印来理解当今的“医道”?

 

本文欢迎争议,争议地址:《爱美之家·读书版

转载声明:本文原创,仅代表个人言论,与任何官方或非官方组织无关,文章欢迎转载,转载前请联系作者授权:

MSN:js20081#hotmail.com
QQ:355598289
Email:jssxx#163.com
(请将#换成@)

2008-12-01

文/苏湘迅

 

今年还真是多事之秋,这不,51.com的彩虹外挂和腾讯干上了。其实今年事还真不少,奇虎和瑞星、中关村在线的口水战,虽然不知道奇虎是否涉嫌反不正当竞争;陈一舟的“假”开心网复制程炳浩的真开心网外,据说还要将“开心”注册域名……当然,今年更出奇的是奇虎和刘韧也是子弹上膛,还真要出气呢?

 

不过话又说回头,51.com怎么放着好好的社区不做,难道珊瑚虫引发的知识版权纠纷还不够庞东升警醒?可能只有一个,就是庞大的QQ用户所带来的诱惑,驱使51.com的团队要潮湿一把自己的鞋?作为一个大企业,从道德和诚信看是不是遭遇危机呢?
据说在湖南,QQ和51.com的宣传已经上升到口水站,51.com试图赌一把的心思或许不足为奇,不过呢,自从史玉柱投资亿元人民币于51.com之后,到底该往哪发展,这确实是让人头疼的事情。

 

归根到底,是庞东升和他的团队战略可能出了问题。为什么这样说呢?陈一舟的校内当时是用鸡腿换注册用户,51.com也不惜血本推广,如今呢,有了用户,如何向高潮发展,这可能是陈一舟和庞东升们所困惑的事情,产品路在何方?在向上看,战略该如何发展?

 

社区谁主沉浮?现在还说不好,无论是西祠,还是天涯,还是MOP等等,51.com现在的发展肯定是遇到了一些麻烦,如何突围呢?

 

不知道庞东升为什么不向电子商务发展,其实现在购物的人蛮多的,在我的地盘上,我做主,庞东升开个网店的话,或许有得一拼。

 

不过,现在看来,51.com有贼心没贼胆,既然敢和QQ往死里磕,为什么不启动网店呢?做个阿里巴巴式式的企业广告供求信息?还是阿里妈妈式的广告联盟也不错,这些好像都可以磕一把,然庞东升虽然终究不是马云……

 

现在看来51.com那边肯定是遇到问题了,不用说51.com的创新有多难,是战略性的错误的出现。起码,彩虹外挂是件不太光彩的事情,冠以外号“商业寄生虫”,如何呢?那就是作为一个大企业,起码的诚信和道德是不是都抛到脑后去了?正规大企业做外挂,好像不仅仅是不知廉耻的问题了……

 

难道今年的这一年,果真是不讲究诚信和道德的一年?综合今年的几件事,这个江湖不太平,这个冬天虽然有点冷,怎还有点讽刺意味,不知道51.com怎么想的? 不过,知错就改肯定是好同志。